在这个阶段,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问题:
l 韩信一开始是否真的胸怀大志?
l 他为什么会选择去投军?又为什么要选择投奔项梁?
先看第一个问题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特意提到了一件事情:“吾如淮阴,淮阴人为余言,韩信虽为布衣时,其志与众异。其母死,贫无以葬,然乃行营高敞地,令其旁可置万家。余视其母冢,良然。”(我到淮阴,淮阴人对我说,早年的韩信,心志就与众不同。他母亲死了,家中贫困无法埋葬,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,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。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,的确如此。)
“(坟)旁可置万家”,显然不是平民百姓的追求,而是诸侯王的气象,这已经隐隐体现出韩信对自己的定位了。纵观韩信的整个职场人生,他的一切功过得失几乎都源于这个定位。
既然韩信胸怀大志,为什么他又会颓废到吃闲饭的地步呢?要知道,不管在什么时代,吃闲饭都是“大丈夫”所不齿的行为。
面对这个问题,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:有大志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,而不是充分条件;如果空怀大志而没有行动,现实可能会反过来将所有志向消磨殆尽。
当志向与生存产生矛盾又找不到解决方案的时候,志向就会慢慢地变得暗淡,而更多地向现实低头。韩信正是如此。正如人们所说,韩信既不能为官,也不会经商,面对现实的生存问题,一时找不到出路,当发现可以吃闲饭度日时,便慢慢淡化了志向,屈服于现实,并接受了自己目前的状态。于是便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不知不觉中走向了颓废。
所幸的是,韩信很快从颓废中走了出来。
再看第二个问题:为什么会选择投军?又为什么要投奔项梁?
韩信之所以会选择投军,原因至少有两个:其一,投军能够解决温饱问题,他不必再天天为吃饭犯愁;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,志向和兴趣。在受到大娘的刺激后,韩信正视自己的大志,并开始关注时局,从中找到实现自己抱负的出路。在这个时期,韩信应该听到了许许多多有关攻城略地的精彩故事,也听到了很多带兵打仗的英雄事迹,这一切让韩信发现自己的志趣就在战争谋划,明白了做个军事统帅是实现理想的最佳选择。
事实证明,韩信投军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,这是继胯下辱之后,理性思维对韩信命运的第二次重要影响。
至于韩信投靠项梁的原因,常规的看法可能是,此时他对大局的了解和把控能力不足,在模糊中凭感觉选择了离自己近,实力又是最强的军队。从常理看,这种选择是可以理解的。只是后来的事实证明,楚军并不是韩信最佳的去处,也就是说,韩信的“好工作”并不在楚军。从这一点看,韩信凭感觉作出的选择是失败的。
不过,或许还有第二种更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解释。正因为韩信还不清楚“好工作”在哪,他就必须更清晰地了解大局,选择当时实力最强的楚军作为自己的平台,可能是一种走出迷茫的最佳策略。事实证明,这一点是正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