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验证不同,验证强调的是在开发过程中对工作产品进行检查,尽早发现问题。
确认重点强调的是,确认的准则是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,所以,确认考虑的是产品或系统最终的用途或应用要求是否可以实现,确认过程所使用的条件(如环境条件)要是实际的或是模拟的,如汽车要求预期用途是在高温的沙漠里行驶,确认过程可以实际或模拟高温和沙尘的环境,把新开发的汽车放在次环境中路试。确认常见的方法:可以是分析、评审、模拟、原型、示范、试验、测试等。开发环境与真实环境是不可避免存在差异的,为了有效地避免在开发环境中没有问题,但一到真实环境就出现问题的情况,确认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。通常,确认活动包含了最终使用者及其它相关干系人。确认与验证活动经常同时执行,且可能使用部分相同的环境。一般来说,实际环境或客户环境中调试、试用、验收测试等都是确认的工作。
确认不一定在项目后期才进行,这个PA没有对确认的时间有任何的规定。作为一般的常识,我们应该尽快安排软件的确认工作,如一些公司:尽快发出一个小版本,在实际环境中运行起来,尽快发现确认中的问题。
提示:确认的模拟环境至少是等价环境;确认的活动一般应该在正式交付给客户之前进行;
如确认在客户现场进行,要与客户协商,要与客户进行部署;由使用者来做;同时需要模拟环境;很多公司习惯性选择最终的产品进行确认,中间产品一般不进行确认,事实上需求及设计、最终的产品等均可以确认,各公司根据实际来确定确认对象的多少,模型要求需求和最终的产品一定要确认;确认最终的产品要考虑压力是否有问题,环境是否有问题;
特定目标及实践摘要
SG 1确认准备
SP 1.1 选择需确认之产品
SP 1.2 建立确认环境
SP 1.3 建立确认程序与准则
SG 2 确认产品或产品组件
SP 2.1 执行确认
SP 2.2 分析确认结果
SG1 准备确认工作。目的是为将要进行的确认准备活动。
SP1.1选择须确认之产品:选择须确认之产品及产品组件,及每一产品及产品组件使用之确认方法。需确认的产品一般有:产品及产品组件的需求及设计;包含系统、硬件、软件、服务文档在内的产品或产品组件;用户界面;用户手册;培训资料;过程文档。
典型的工作产品
1.需确认的产品或产品组件清单
2.每一产品或产品组件的确认方法
3.每一产品或产品组件执行确认的需求
4.每一产品或产品组件的确认限制
子实践
1.识别生命周期中,产品或产品组件确认的主要原则、特性及阶段。
2.决定需确认何种类型的使用者需要(操作、维护、培训或支持)。
3.产品或产品组件于其预期作业环境中,必须是可维护及可支持的。本特定实践说明可能伴随产品一起交付的维护、培训及支持服务。
4.展示维护工具在实际产品上运作,是于作业环境中评估维护概念的范例之一。
5.选择需确认的产品与产品组件。
6.选择用以确认产品或产品组件的评估方法。
7.与相关的干系人共同审查产品或产品组件的确认选择、限制及方法。
SP1.2建立确认环境:建立并维护支持确认工作所需的环境。如试用环境、验收环境的准备等;环境一般包含:与将要被确认的产品交付的测试工具;临时的嵌入式测试软件;用于传储或作进一步分析和重放的记录工具;用软件等模拟的子系统或组件;实时接口系统;熟练操作或使用前面提到的元素的人员。
典型的工作产品
1.执行确认的环境
子实践
1.识别确认环境需求。
2.识别客户供应品。
3.识别可再用的确认环境。
4.识别测试设备及工具。
5.识别可再用及修改的确认资源。
6.详细策划资源的可用性。
SP1.3 SP 1.3建立确认程序与准则: 建立并维护确认程序与准则
为了确保产品或产品组件放到预期的环境里达到预期的应用,测试用例及测试过程(程序)需要满足确认过程的需要。
典型的工作产品
1.确认程序
2.确认准则
3.维护、培训及支持服务的测试及评估程序
子实践
1.审查产品需求,以确保影响产品或产品组件确认的问题已经识别并解决。
2.记录用来确认选定的产品或产品组件的环境、操作场景、程序、输入、输出及准则。
3.当确认环境设计渐趋成熟时,评?设计以识别确认问题。
SG2确认产品或产品组件:确认产品或产品组件,以确保在预期作业环境中可适用。
SP2.1执行确认:对选定的产品及产品组件执行确认。
典型的工作产品
1. 确认报告
2. 确认结果
3. 确认对照表
4. 运行过程日志
5. 操作演示文件
子实践
1.针对选定的工作产品执行确认。
2.记录确认活动的结果。
3.由工作产品的确认结果,识别行动方案。
4. 记录已执行的确认程序及执行时所发生的偏差。
SP2.2分析确认结果:分析确认活动的结果。
典型的工作产品
1. 确认缺失报告
2. 确认问题
3. 程序变更请求
子实践
1. 比较实际及预期结果。
2. 按已建立的确认准则识别问题。包括识别于预期作业环境下执行不佳的产品或产品组件,或识别确认方法、准则及(或)环境问题。
3. 分析确认缺失数据。
4. 记录分析结果并识别问题。
5. 利用确认结果,将实际度?及性能,与预期使用或操作需要进行比较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