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企业有能力面对全球化挑战吗?
中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已经进入深水区,对于他们的全球化能力提出了挑战。
下面我举五个例子,做三个总结。
第一个例子,中兴承认在巴西失败,体现能力不足。
中兴通讯,这位来自中国的第二大通讯设备制造商目前来自海外的收入超过了50%,但是,在巴西市场遭遇到了“税务陷阱”。
中兴在巴西的公司虽然去年一年业务增长了3倍,但因为对当地法律分析不深而面临亏损,根本原因是在税收体制上,对外来企业设置了很多陷阱。
中兴董事长侯为贵承认,“我们对这个国家的分析还是不够深入。”
并购成功不是靠运气,而是一种企业能力的体现。
第二个例子,吉利面临文化差异,考验管理能力。
吉利集团,2010年以18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公司。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,东西方文化的碰撞。
中国本土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,应具备全球经营和管理的能力,成为全球整合型企业。
第三个例子,学习IBM经验。
IBM收购普华永道的成功经验,首先是拥有一套并购管理的机制,总体策略清楚,选择对象明确,整合计划和后期过程管理到位。其次,在并购过程中,双方花很大的精力进行沟通。IBM收购普华永道咨询业务,不是将一个全球领先的咨询公司变成另一个全球领先的咨询公司,而是希望IBM吸取了普华永道的咨询业务之后,加速IBM自身向服务业务转型,为客户提供更大的附加价值。
全球化的目标是全球市场,重点是对外的全球业务捕捉,而全球整合的目标则是利用全球资源获取业务、能力和效率收益,重点涵盖了外部与内部的全球协作。
第四个例子,联想依靠多元化国际人才,拥有了全球运作能力。
联想的全球化经营,最先做的是融合组织架构和搭建国际化团队。他们首先开展组织架构重组,不断尝试把新管理理论融入管理模式,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全球型企业。
联想目前在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分公司和办事处,业务范围覆盖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。管理团队也由单一的本土管理团队,发展到多元化的国际管理团队,拥有了全球研发实力。
中国企业没有外国跨国公司的百年发展历史,但其管理者的勇气和执行力都非常强,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,都有很强的进取心和企业经营能力。这些企业一旦明确自己的全球化战略,就不必像国外公司一样,花费数十年时间来完成全球整合企业的转型,而是完全能够借鉴像IBM这样的跨国公司,在全球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,缩短时间,快速进入企业经营新阶段。
第五个例子,苏宁步子小但稳健,先国内整合再海外发展。
苏宁电器还没有大举国际化,但他们通过IBM的SAP系统把公司塑造成了全球化经营企业。两年前,苏宁通过并购当地企业开拓日本和香港市场时,没有成立组织机构完善的“小苏宁”,而是立足于总部的专业管理平台,做到资源和管理的全球共享,提高了管理水平,节约了成本。
苏宁的经验证明,全球整合并不是成熟跨国公司的专利。对于一些没有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来说,先成为全国性整合公司,获取经验,在成为面向全球客户的专业能力提供商,从而形成全球整合能力。
总结之一,了解别人的经验,发现自己的问题。
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,出现了各种问题。有的企业在国外开办了许多工厂,但缺乏进行全球化管理的人才和经验,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困难。还有的企业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,收购了国外企业,但收购之后的整合效果不佳,因此交付了大笔的学费。
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,没有建立起全球化经营和管理的能力。以并购为例,中国企业收购国外公司就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,不像购买一件商品那样简单。在并购的前期、中期、后期,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一系列包括战略、流程、组织、IT系统在内的配套方案。
总结之二,回答下列问题,采取相应方法。
“我现在处于什么状况?我的目标市场和价值主张是什么?我需要哪些能力?何种运营模式适合我?我如何实现业务目标?”
国内企业进行全球整合前,先要回答以上问题,做到知彼知己。这是涉及到企业根本转型的重大挑战。因为,全球整合是一家公司整个运营模式的转变,会涉及到组织内的所有功能。对于业务主要在国内的企业,应像苏宁电器一样,先修炼内功,做好国内业务整合,再拓展到全球市场。
总结第三,对中国企业全球运营的建议。
针对全球化整合的成功经验,建议中国企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,按照清晰定义的全球业务战略,评估全球整合的差距和机会。
之后,定义全球运营模式,从全球运营框架定义开始,针对运营模式的每个定义相关的流程、治理和技术问题。
最后,企业要考虑实时优先级和自身组织的能力,从而获得完整的全球整合路线图,以指导未来三到五年的企业运营。
2012.09.24.14:10